【相濡以沫出自哪部著作】相濡以沫出自哪里

学习励志  点击:   2016-04-06

  参考资料一:

  相濡以沫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忙,延续性命。

  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原指泉水干了,为了保住性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此刻这个成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相濡以沫在撇去庄子的个人观点之后,借喻到人的身上来比拟人的感情。

  参考资料二: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为了保住性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忙,延续性命。

  参考资料三:

  成语来源

  【原文】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呴:吐口水,吐沫。

  【翻译】

  翻译古文前要注意两点:1、必须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否则很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误。2、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也就应根据上下文进行添加才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从此句的结构上看,属于议论文的模式,其论点是“誉尧而非桀”,其论据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文章开头先举了一个例子。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然后拿他和相忘于江湖进行比较,到底是“相濡以沫”好还是“相忘于江湖”好呢?大家能够从两点进行分析: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作者用了大半篇幅描述了“相濡以沫”,对于“相忘于江湖”只用一句带过,难道作者花这么大力气举了“相濡以沫”的例子只是为了在最后用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来否定掉前者吗?这不贴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其次,从上下文的资料来看,作者举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最后的一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因此,根据议论文的结构能够知道,整句的中心思想就应在最后一句,其意思就是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因此,在明白这篇古文时就应紧紧抓住其中心思想“称誉尧而谴责桀是不正确的做法”来进行明白,这样一来就能够得到“拿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做比较也是不对的”这一论断。

  但是这样一来不是会得出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自相矛盾的结果吗?其实不然,开头曾说过,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都是现代人在翻译古文时后加的,因此在不明白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添加标点符号很难明白作者写文章时的一些情感因素,难免会有发生错误的时候。因此在对此文的上下文进行明白后大家只要将“不如相忘于江湖”后的句号改问号,就能够使整篇文章通顺了。

  因此这一古文的原意就是: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仁慈)而非难(nàn)桀(斗狠),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干涸了,鱼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来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但是在现实中,鱼是不可能出现相濡以沫的。

【相濡以沫出自哪部著作】相濡以沫出自哪里

http://m.gxlzold.com/xuexilizhi/25279/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致橡树原文朗诵_致橡树原文
下一篇:先声夺人的同义词|先声夺人成语接龙
Copyright 高兴励志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