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儿时柺男神】儿时的神秘桥散文随笔

爱情感悟  点击:   2015-06-09

小时候的我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任何的东西都喜欢看一看,问一问,尤其是对于大人说不能碰的东西更是好奇,更是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你对于儿时的什么事务特别感兴趣?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儿时的神秘桥散文随笔,大家一起来看看。

儿时的神秘桥散文随笔

鹿马桥,在我印象中,一直是神秘的存在。

小时候,在农村,每逢喜庆节日,村民请来不同地方的狮子队登台献艺,舞狮助兴。有文狮也有武狮。文狮温静,搔痒、舐毛、抖毛、打滚、嬉戏等动作,不吸引人,武狮则不同,

于是,“鹿马桥”以村民点赞狮子的方式,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但我不知道“鹿马桥”是什么地方,臆想认为,那是一座很神秘的大桥,桥上有鹿子有马。

后来我才明白,儿时的臆想多么可笑,“鹿马桥”既不是大桥,也没鹿子和马,是一个我们比邻的小镇,也知道,舞狮是那里的传统体育活动。上世纪70~80年代,该镇村村有舞狮队,是全县“武术之乡”之一,特别是毛塘村舞狮队技艺最高,能代表当时东安狮子的最高水平。据史料记载,当年湘南地区有一句“东安狮子南岳功”,意为东安狮子可与南岳狮子争雄,一比高低,指的就是鹿马桥狮子。即使在舞狮文化日益没落的今天,鹿马桥狮子在全市乃至全省仍有一定影响力,鹿马桥人梁伟红创办的江东文武学校组建的舞狮团,在省级群众体育竞赛中多次获奖。

鹿马桥人为什么喜欢舞狮,舞狮文化为什么在这里能经久不衰。我想,无论对身处其中的鹿马桥人,还是外地人来说,这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至少,于我而言。

“鹿马桥老师傅”的说辞颇有说道,寓意深长。

凡东安人,都知道“鹿马桥老师傅”这句话。这句话究竟是贬义还是褒义,往往取决说话人的语境、语气和表情。如果有人带调戏的口吻“夸”你:“鹿马桥老师傅啊!”虽没有恶意,但那一定是在贬你,因为,它背后是一个极其暖味的黄色故事,说的是老公狗爬母狗的背,比子公狗经验丰富,易得手,是老师傅。如果有人真诚的“赞”你:“鹿马桥老师傅!”那一定是真心赞美你,潜台词是,你做事执着、认真,在某方面技高一筹,是一个能给别人指导的老师傅。

虽有贬义和褒义两种截然不同含义,但在民间,似乎贬义更占主流。究其原委,也许是关乎人性的表达。孔子云:“食色,性也。”老公狗与子公狗的故事符合人性,表达的是一种有趣的精神生活,说者宣泄调侃,听者莞尔反驳,自然受欢迎。这种站不上台面的贬义主流,瑕已掩玉,沾污了“鹿马桥老师傅”的名声,它的本义应该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源于一个偶然间见必然的真实故事。

故事并非发生在鹿马桥境内,与鹿马桥人有关。

民国时期,农村住的是土砖瓦屋,盖瓦的房子,经风吹雨打日晒,时间一长,瓦片中会积累很多杂物,瓦面流水不畅,或瓦片脱落,导致屋内漏雨,毁坏房屋,每隔几年就要把陈年裂碎的瓦片清理掉,添加完好瓦片,补充瓦面,以防漏雨。从事捡瓦的师傅称捡瓦匠。过去,捡瓦匠是一门很吃香的职业,从业者很多。捡瓦活虽然含金量不高,但毕竟是一门技术活,看似简单,干好实则不易,既要手脚慢,不损瓦片,又要动作快,讲效益,还要心细、善观察,讲质量。鹿马桥镇有个姓周的捡瓦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脚有点轻瘸,成年后跟人学捡瓦补贴家用。周师傅性格憨厚,为人忠实,做事认真,一板一眼,捡的瓦经得起风雨的检验,但速度慢,别的师傅半天的工作,他则要一天。对重视眼前利益的房东来说,多半天时间,就要多半天工钱。因此,周师傅在本地的活并不多,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做事风格。

一年冬天,周师傅到嫁在邻村芦洪市镇境内的妹妹家作客。那天,正下暴雨,来串门的妹夫堂嫂抱怨说,家里的瓦才请本地师傅捡了,还是漏雨厉害,跟没捡一样,白花工钱。妹妹安慰说,自己哥哥是捡瓦匠,等雨停了,免费帮忙再重捡一下。雨停后,周师傅爬上那堂嫂的屋顶,一遍遍的翻捡起来。只见他赤脚上屋顶,一叠一叠的将铺瓦揭开,再一片一片的重新盖好,动作娴熟流畅,既轻盈又稳重,盖好的瓦片重叠部分间隔均匀,整齐有序。慢工出细活,两间房顶用了足足三天时间才完工。也许,老天要检验周师傅手艺,周师傅捡完瓦的当晚,天又突刮大风,下起了暴雨,捡过瓦的屋没有一点漏水的迹象。

堂嫂十分高兴,不仅主动给周师傅开了工钱,还在村里到处炫耀说,全靠周师傅,否则家里没法住了。之前与堂嫂有同样经历的村民不相信,纷纷跑到堂嫂家里看究竟,见她家里干干爽爽的,抬头看,房顶不现一处缝隙,不见一线明光,一看就是老师傅的手艺,不像本地师傅,捡瓦之后房顶像满天星,亮光点点。与堂嫂有同样遭遇的,原打算请人捡瓦但没得及捡的,向堂嫂打听,哪里请来的师傅,堂嫂自豪的说:“我堂弟媳亲哥,鹿马桥的!”实地查看后,人们争着请周师傅捡瓦。就这样,周师傅在妹夫家的村子成了香饽饽,被一家家的请过去,一干就是一个冬天。第二年春雨季节,凡周师傅捡过瓦的房子,没有一间漏雨。饭前茶后,村民们对周师傅的手艺交口称赞,一传十,十传百,周边村民都知道了周师傅。因他是鹿马桥人,常年在瓦背上干活,皮肤被太阳晒得老黑,人显得苍老,捡瓦手艺又精湛,所以人们在传赞他时,尊称他为“鹿马桥老师傅”。

儿时的神秘桥散文随笔

“鹿马桥老师傅”就这样传开了。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当时,鹿马桥本地人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当知道这是外镇人对捡瓦匠周师傅的专用尊称时,开始对瘸子周师傅刮目相看,墙内也香起来。后来,周师傅老死,再后来,捡瓦匠随着瓦房的消失渐行渐远,“鹿马桥老师傅”却流传了下来,它的语义内涵也有了延伸,渐渐地,演变成“在某种技艺上有专长”匠人的一种尊称,并非专指捡瓦匠周师傅一人。

如今,我们在解读“鹿马桥老师傅”时,发现鹿马桥镇内具备“老师傅”这一品性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铁匠贺氏祖孙、糖匠刘氏父子、泥水匠李氏兄弟、木匠王氏、陈氏,蔑匠易氏,等等,无不身怀绝技,在各自的行业大显身手,他们用精益求精的高超技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诠释着“鹿马桥老师傅”的内涵。

“鹿马桥老师傅”,偶然间,源于一位普通捡瓦匠,必然中,被众多民间匠人一代代的发扬光大,且流传四方,成为新时代提倡的工匠精神的代名词,这本身就是一种神秘的存在。

鹿马桥镇内,这种神秘无处不在,还体现在建筑业上,楼脚坪、七家廖的字纸塔,白竹村的古祠堂、天堂村的九重崇门,无不诠释着“老师傅”们的匠心,特别是金江水库大坝的建造,更是“鹿马桥老师傅”们的精髓之作。

金江水库坝建于1958年,由原苏联专家设计,是当时零陵区最早建成的中型水库,是东安第一座全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平板坝(又称空心坝),是全国当时同类坝中最高的一座,也是鹿马桥工匠们建造的一大奇迹。在没有机械化作业的当时,建如此庞大的工程全靠人海战术,所有工序靠手工完成,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数千人没日没夜,一钢钎一大锤,撬开巨石,一锄头一奋箕,挑出地基;石匠们,一凿凿,分解巨石,徒手砌砖铆合缝隙,打牢坝基;架子工,一根根,用粗大的树木、楠竹,扎起坚实的施工架;木匠们,在五里长的路面一字排开,一块块,用木板精准的拼装起54米高的模板;民工们,肩挑手扛混泥土,一铲铲浇注、压实;专家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盯每道工序,确保不出现丝毫差错。经过上千人的团结协作,一座高54米长133米的大坝,仅用了半年时间就顺利完工,创造了同类水库大坝建造史上的世界速度。这种奇迹,也许只有鹿马桥老师傅们才能创造。如今爬上金江水库大坝,看到如此庞大的宏伟工程,坝体厚重而结实,坝上湖水宽阔碧绿,坝下水流湍急,无不为当时的鹿马桥人们战天斗地的气慨所折服,也仿佛看到了那当年一丝不苟的“老师傅”们忙碌的身影。

鹿马桥的神秘,不仅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传统工艺上,还隐藏在大自然的风景中。

鹿马桥镜内有关众多没经雕作、装饰,尚处闺房的纯自然景观。简家岭的白玉兰古树群,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每年花开季节,盛开的白玉兰,花朵缀满枝头,锦簇团团如华盖,清雅素洁似白雪。五通庙的春木山自架桥鬼斧神工,相传,此地小溪旁一千年古樟,老死后横倒在溪涧河床上,形成天然桥梁,方便过往行人,虽历经数百年,横木桥体尚存,朽木不腐,长发新枝,令人敬畏。泉水村千年古井、夫妻树充满传奇,传说远处飞来的一只神犀牛,脚踏地处土开石裂,清泉水喷涌而出,形成古井,井边长有两棵树,一棵枫香,一棵榉木,虽树种不同,各有枝杆,但看起来同根同蔸,相依相拥,叶开花落,浑然一体,人称“夫妻树”。无独有偶,老“夫妻树”自然谢世后,在它的不远处,又有一棵枫香和一棵三角槭同根同蔸,结成连理,无声无息地延续着“夫妻树”的传奇故事,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神秘的,也最值得人们一探究竟的,则是集人文遗址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石塘寺石刻。

石塘寺位于马坪村,境内有一个自然村落,盘居于金狮脑古的半山腰上,周边怪石嶙峋,怪石丛中有一口小山塘,塘边有一座寺庙,故名石塘寺。石塘寺既是一个村庄的地名,又是寺庙的名称,还是背后一座小石山的山名。作为地名的石塘寺,环境优雅,对面是连绵起伏的越城岭山脉,脚下是逶迤流动的金江河,河水清澈见底,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是修心养性的风水宝地。作为寺庙的石塘寺不知建于何时何代,又不知毁于何因何时,只听说,曾经的石塘寺香火旺盛,吸引不少文人雅士或地方官吏慕名前来,拜佛或观光揽胜。戊戌年金秋时节,我们踏着缤纷落英,慕名而来时,古寺庙遗址也只能在当地老者的指认下,于一片杂草丛中找到它大概方位,令人遗憾。不过,意外的是,我们欣赏到了一块隐藏千年的摩崖石刻。

在寺庙遗址旁,有一尊高约4米长约7米的巨型青石,凌空崛起,似一道天然屏风横卧在山腰上。远看,高大险峻。近看,秀美多姿。横观,石面凹凸不平,层层叠叠,如莲花绽放。仰视,石壁陡峭,直插云霄。巨石下方接地处,有一个一米见方的似女阴状的溶洞。巨石中央位置,刻三个大字“自然屏”,字体工整,清晰可辩。石壁上有两块碑刻,左上方一块风化严重,模糊难辩,不知何人何时所刻何言,右下方一块,通篇楷书成刻,字体严谨俊秀,内容清晰,是一首五言诗:洗开无用木,放出自然屏;一簇冈峦势,多般人物形;金坚性难坏,玉润色常青;得地生禅剎,休嗟在大坰。据明洪武《永州府志》记载,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永州通判阮之武,于1095年,来石塘寺探访时所作。阮通判的笔下,石塘寺是如此美丽,清幽幽的金江河畔,远眺,群峰蜿蜒曲折,千姿百态,如屏风般的山峦雄美刚健,起伏不断,近观,巨型青石金坚玉润,景观如画,寺庙香火缭绕,人生多彩。

永州山美水秀,好水好山的地方多了去,阮通判在什么心境下,来到这偏远的鹿马桥石塘寺,触景生情,而吟下这首五言诗,以抒发他某种禅意和情怀?它是怎么刻于石壁的,是阮通判下令,还是当地官员溜须拍马,抑或是后人出于“诗境合一”的感慨?书写者是谁,刻字者是谁,又是何年何月刻上的?文史无记载,民间无传说,我们不得而知。

一千年过去了,石塘寺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寺不见了,河水拐了弯,古树掩荫的大坰,被开垦成良田、建造成房屋,但群山还在,冈蛮还在,青石还在,刻于巨石之上的阮通判的禅意诗句,又将我们带回到了“风景如画”的石塘寺。这难道又不是一个神秘所在?

鹿马桥狮子的民间魔力,老师傅的品质解读,金江大坝的独特构造,民间匠人的精湛技艺,自然景观的丰富多彩,石塘寺的禅诗石刻,等等,鹿马桥境内,还有太多不为人知的人文与自然景观,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探究。

鹿马桥,于我们而言,仍然还是神秘的存在。

【重回儿时柺男神】儿时的神秘桥散文随笔

http://m.gxlzold.com/renshengganwu/18023/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关于冬天夜晚的散文100字】关于冬天夜晚的散文1000字
下一篇:【把戒尺还给教师】戒尺的回忆散文
Copyright 高兴励志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